“独角兽”企业不止要招 更要培育

2022-11-07 08:50

1987年,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,落坐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。

如今,孵化器已经走过35个年头。这35年,众创孵化模式经历了“爷爷疼、奶奶爱”快乐成长的阶段,也经历过长大成人后“创业破产”的低谷。

地方招商已过“眼睛总盯着外来的和尚”阶段,当前唯有内外两手抓,才能走出差异化产业发展的道路。

众创孵化模式,迎来了最好的时代。

“挫折”过后,总会让人变得更加强大。35岁的众创孵化模式,正处于“而立”与“不惑”之间,走向如何,考验的是当地政府的“执政本领”。

35岁,有而立的“立”

当今国内的产业正值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,制造业“国产替代”的口号正响亮,智能制造技术方兴未艾,数字化赋能转型如火如荼,各类要素正在向科技创新创业快速聚集。

支持今天的初创企业,就是培育塑造明天的“华为”、“阿里巴巴”……

毋庸置疑,初创企业对各地经济发展来说,是一笔财富。

然而,初创企业总是离政府太远,他们一入江湖,就要面临前途生死未卜,失败率高的境地,成熟的资源又不屑于把初创企业作为客户,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。

于是,各地政府开始想办法,打通政府资源和初创企业之间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众创孵化空间,成为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承接载体。

于未来而言,众创孵化模式是“独角兽”、上市企业的“摇篮”;于现在而言,虽然它本身的体量不大,但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巨大。

据统计,2021年底,全国科技创业孵化机构超过1.5万家,在孵企业年总收入达1.24万亿元,带动创业就业达到498万人,拥有有效知识产权超过140万件。

20万量级的从业人员,带动500万量级的创业就业,500多亿元的年营收,带动在孵企业年营收超过万亿元。众创孵化模式,就像一只“蚂蚁”举起相当于自身20多倍重量的东西。

经历将近3年的疫情之后,双创之风逐渐理性,加之初创公司在解决及时就业和税收方面,显得过于“小家子气”,众创孵化模式开始遭遇尴尬。

35岁,有不惑的“惑”

其实,在众创孵化模式年轻时,也有过起起伏伏。

2016年,北京一家众创空间宣布倒闭,倒闭之前,入驻率还在60%左右,而60%的入驻率已经是大部分众创空间羡慕的成绩了。那时的众创孵化,并没有找到最适宜的发展模式。

成功的模样是相似的,但失败的案例各有各的原因。

急功近利且短视;依赖政府财政补助,像未断奶的幼童,失去补助就没有依靠;还处在收租者的角色,没有转型……

今年1月,浙江省取消了88家众创空间、孵化器资格。监管力度稍有严格,就有一批孵化器中枪倒下。

也许不少人责怪,现在的政策支持不持续,补贴越来越难拿,政府的要求越来越多。

但政府的支持从来都是锦上添花,而不是雪中送炭。对没有看家本领的孵化器,时代抛弃它们之时,连招呼都懒得打。

想要存活发展,就要转型。身为培育未来产业“潜力军”的载体,就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,曾经的独立孵化器,开始向“产业孵化器”转型。

35岁,正是发力时

众创孵化模式的核心目标,说近了是持续孵化新企业,催生新产业;说远了是为了区域实体经济转升级。既然最终是为了区域产业而服务,众创孵化模式,离不开当地的产业生态。

独立向产业的转变,是必然,但也困难。产业的创新创业不同于单项技术,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实现突破,更是需要产业政策、资本、市场等各个要素的共同支撑。

成功的孵化器基本都具备明显的产业、专业定位。只有确定明确的产业方向,孵化器才能以此为依据,匹配垂直的产业链、供应链和生态圈。

产业链和供应链不必多说,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标配,而生态圈是其中的关键。生态圈包括市场营销咨询、资本金融、法律知识产权、商业匹配等,企业所需的一切相关资源。

一个小企业自己去筹备必要的条件支持,可能需要很长时间,但如果它进入一个生态圈完备的孵化空间,可能从入住到运转只需要10天左右。

然而孵化器也能给企业提供足够的支持,作为启动能量,快速沿着有方向、有目标的纵向路径,步入企业经营和技术创新的正轨。

上海产业孵化,有大量成功样本,从中能总结出两个关键点:首先,他们在本地优势产业集群中,寻找产业链上能有效强链、补链的环节,将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迭代发展结合;其次,便是整合企业、技术资源,促成不同产业集群的跨场景应用与孵化。

孵化器与创业者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?

其实,和招商时的园区与企业相同,二者的利益和愿景应该牢牢绑定在一起。对于缺资源、缺资金的初创企业来说,想要实现这种强绑定,投资是一种有效方式。

这样方向转变不仅存在于孵化空间,同样也在于投资产业。曾经投资企业只寻求很快就能高速增长的项目,要求企业相对成熟完整,如今,他们开始拥抱更早阶段的企业。

“投资+服务+专业”已经成为未来孵化器的主流,然而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的背后,考验的是孵化器自身链接资源的能力。

当然,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少政府的“戏份”,政府通常是众创孵化模式背后,那只强有力的助推手。

政府既可以是孵化市场的推动者,也能是服务者和投资者。但孵化企业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,这是不可避免的。

所以急功近利、追求政绩的心态不可有,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孵化器围着政府需求打转,忽略了企业真正的需求与发展。

想要实现孵化与招商真正结合起来,已经有地区探索出了成功路径。

浙江衢州,将孵化器模式与“反向飞地”模式相结合,在杭州、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多个城市,设立不同产业方向的反向飞地孵化器。

在经济活跃的地区,借势借地借人才,将孵化后企业的研发中试、产业化生产基地等环节落到本地,形成了一条完整的“孵化-加速-研发- 中试-产业化”的科技创新链条。

写在最后

孵化,是扶持企业从0-1的成长,受挫是在所难免的,循序渐进是最好的。加之孵化模式比较成熟,可以与飞地招商、基金招商、科技招商等多种方式相结合。

未来,众创孵化招商必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,只是需要时间来发酵这件事。

扫描下方二维码,关注招商要参公众号。
“独角兽”企业不止要招 更要培育

来源:招商网络

展开
投资咨询热线
400-168-6016
  • 招商引资政策
  • 工业用地信息
  • 厂房租购平台
  • 其他招商信息
  •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
    快去查看吧~
    政策下载
    在线咨询
    电话沟通
    电话咨询
    400-115-5265
   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